2025春節檔:票房逆勢突圍,多元類型共筑市場新生態
2025-02-16 15:48:36 | 來源:北京青年報 | 編輯: |
2025-02-16 15:48:36 | 來源:北京青年報 | 編輯: |
從內容上看,檔期內的六部影片風格各異,涵蓋動畫、喜劇、懸疑、戰爭、動作、奇幻、武俠等多種類型題材,其內核表達又具有共性特征。同時,六部影片皆為系列續作和知名IP,其中,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在延續前作的基礎上強勢突圍,上映8天即問鼎內地影史總票房榜,以《唐探1900》為代表的系列作品口碑逆襲,以《熊出沒·重啟未來》為代表的系列常青,均為后續打造本土IP提供了多角度的參照藍本。
哪吒“大鬧”春節檔 好作品撬動電影市場
2019年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創造了中國動畫電影史的高光時刻。六年后,餃子導演攜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(下稱《哪吒2》)回歸,影片以48.39億元的檔期票房(不含預售)成績和50.8%的票房占比斷層領先,強勢成為春節檔票房冠軍,此后一路“屠榜”,相繼登頂內地影史總票房榜、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榜。根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,影片最終的預測票房已經超過140億元,有望躋身全球影史票房榜TOP10,成為榜單中唯一一部非好萊塢電影。
可以說,《哪吒2》憑一己之力托起了整個春節檔的市場大盤,影片對經典神話故事的現代性重構、對神話人物的全新塑造,以及精良的制作水準使其頻頻出圈。敖光、敖閏、申公豹、申小豹等臺前角色,以及配音演員、特效師、導演等幕后工作人員屢登多平臺熱搜。高討論度和高口碑使影片在檔期中后段的虹吸效應越來越明顯,排片占比飆升,甚至有的影院一天排88場,場間間隔僅5-10分鐘,關于《哪吒2》的一切儼然成為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“社交硬通貨”。
值得肯定的是,《哪吒2》讓許多小城市的影院得以存活。據貓眼專業版統計,2025年春節檔票房有58.1%來自三四線城市,《Vista看天下》的報道中提到,縣城里一些冷清多年的影院突然人聲鼎沸,連禮堂、劇場都被重新啟用,想買黃金場次好座位的難度不亞于春運火車票。但由于部分影廳的硬件設備年久失修,很多觀眾只能坐在塑料凳上看著銀幕里時綠時紫的偏色版敖丙,而這也暴露出當下市場環境中的一些問題。
作為全年票倉容量最大的檔期,“春節檔”具有極強的節慶屬性,檔期內的爆款影片能吸引到大量無日常觀影習慣的觀眾,且多為家人朋友結伴同行。學者王垚曾在電影節研究中提及“歡聚性”一詞,指電影節期間從業者和影迷聚集在一起,產生多維度和層次上的交流合作。而“春節檔”觀影同樣具有“歡聚性”,但不同的是,與欣賞電影本身帶來的愉悅感和享受影院觀影獨有的沉浸感相比,“春節檔”的主力觀眾群更看重節日消費的儀式感,過年看電影和聚餐并無兩樣。因此,在檔期票房一路飆升的同時,觀影禮儀的底線也受到挑戰。
另一方面,據燈塔專業版統計,2025“春節檔”僅觀影1部的觀眾占比超過80%,而在2024年的數據中,年度人均觀影頻次為2.2次,其中58%的觀眾一年只進一次電影院。這意味著《哪吒2》稱雄的同時,其他影片的生存空間被壓縮,電影市場在“春節檔”的繁華過后如何自處,仍然面臨挑戰。
想要徹底激發產業活力,需要整體上的良性與多元發展。《哪吒2》的勝利是市場選擇的結果,也為電影從業者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。對大眾商業市場來說,“好作品”永遠以影片自身的質量為基礎,不以主創班底、營銷內容、美學實驗為導向,觀眾對故事的要求遠大于視聽。創作者需要在尊重觀眾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藝術表達,才能在電影市場整體下沉的環境中“留住觀眾”。
喜劇外衣包裹嚴肅內核 全新切口展開宏大敘事
從內容上看,今年春節檔的六部影片顯示出驚人的相似性:無論是動畫、喜劇、懸疑,還是武俠、玄幻、戰爭,其核心都圍繞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。在舉國共賀新歲之際,電影作為文化載體,與時代主題達成微妙共鳴。
《哪吒2》《唐探1900》《熊出沒·重啟未來》三部影片,都通過強喜劇屬性表達嚴肅議題。《熊出沒》是定位鮮明的子供向(指作品中沒有敏感話題和血腥暴力,沒有會影響三觀還未成熟的人群的鏡頭文字)系列影片,通過輕松愉悅的方式傳達簡單易懂的主題,《熊出沒·重啟未來》在延續前作風格的基礎上,用色彩斑斕的末日場景來表達相對深刻的環保內核,更符合低齡觀眾的觀影需求。
《哪吒2》在延續前作敘事風格的同時,對喜劇元素的運用更加純熟,比如陳塘關百姓的天津話極具地方特色,海底小妖們也操著各地口音,三昧真火燒起來時“一幾一幾”逃跑的小龍讓人印象深刻。影片內核則延續了第一部的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并進一步追問何為“天”,為何世間皆以“成仙”為正道。在揭示眾人眾妖所向往的昆侖仙門不過是無量仙翁設下的陷阱時,哪吒和敖丙協力破鼎,用命運共同體對抗霸權,不僅是對規則的反抗,其間隱喻也呼之欲出。
《唐探1900》為整個系列打造了一個具有宏大歷史背景的前傳,將故事設定在舊金山唐人街形成的初期,以探案為線索,串聯起內憂外患的年代中在美華人的遭遇。影片前半段延續該系列的喜劇風格,用插科打諢代替苦難敘事,但隨著八國聯軍攻破紫禁城的消息傳來,情緒渲染達到一個小高潮,也為影片的主線任務增加了歷史厚度。值得注意的是,除排華法案、華人勞工在美修建鐵路這些在影片中反復提及的信息外,《唐探1900》中大量情節和人物設計都有史實依據。魔術師金陵福確有其人,本名朱連魁,是第一個到外國表演的中國魔術師,與電影也有著不解之緣。白軒齡掌管的協盛堂也是真實存在的,原名“協勝堂”,主營偷渡生意,但影片中的協盛堂更接近當時唐人街的另一股勢力“安良堂”,白軒齡的人物形象也與安良堂堂主“李希齡”更貼近,影片將彼時唐人街上最強勁的兩大幫派融合在一起,刪去歷史上的堂斗混戰,讓華人的槍口一致對外。
《封神第二部:戰火西岐》(下稱《封神2》)、《射雕英雄傳:俠之大者》(下稱《射雕》)、《蛟龍行動》三部影片也具有更加鮮明的家國主題。《封神2》對鄧嬋玉的改寫讓這位女將軍的形象更加鮮活。此外,影片在四面楚歌的西岐營造出了平凡生活該有的模樣,在戰火中點燃篝火,對比之下更能體現和平的可貴。《射雕》嘗試探索現代武俠的新風格,影片選擇在此前改編中通常被一筆帶過的部分展開敘事,對郭靖成長線的刻畫著力于身份認同,更突顯“俠之大者”的民族大義。《蛟龍行動》開創了硬核主旋律影片的全新模式,基于當下科技對未來的戰爭形態展開合理想象。同時,影片延續了《紅海行動》的影像風格,鏡頭直面淋漓鮮血、斷臂殘肢,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世人:無論是過去、當下,還是未來,戰爭永遠殘酷。
續作IP齊發力 共筑“國風”新定義
今年“春節檔”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對系列IP的打造,六部影片中有五部為系列續作,一部為國民級武俠IP。《射雕》此前數度被搬上熒屏,這次在大銀幕上以“招式外化”的方式呈現內力功法,為觀眾提供了全新的武俠體驗。《蛟龍行動》對《紅海行動》的戰斗場面進行了全面升級,海底戰場中大量軍備的展示不僅帶來更多視覺奇觀,也在全方位表現以科技創新為依托的大國實力。
《熊出沒》系列的定位清晰,用生動趣味的形式表達人類共通的情感,同時融入中國元素,在內地市場擁有穩定的受眾群。此外,整個系列已經構建起相對完善的海外發行網絡和規模化的穩定輸出,在英國、俄羅斯等國家形成IP效應,熊大、熊二、光頭強的角色形象頗受歡迎,世界各地的觀眾都能通過影片了解到中國的生活和文化。
《哪吒2》和《封神2》都源自《封神演義》的神話體系,兩部影片以不同視角講述中國故事,同時融入了更為廣義的內核表達。《封神》系列的世界觀宏大,《封神2》作為承前啟后的一部,以保衛家園為核心,無論是姬發作為西岐少主對一城百姓的守護,還是鄧嬋玉從“戰”到“止戰”的轉變,都為古老的神話史詩增添了更具時代感和普世性的意義。
《哪吒2》延續前作的個體敘事,重新定義傳統神話故事中的“好人”與“壞人”,群像塑造極為亮眼,申公豹的良知和掙扎,石磯娘娘的俏皮和樂觀,夜叉的狡黠和憨厚,每個小配角都具備多重解讀空間。此外,《哪吒2》的制作集結了國內大部分杰出動畫團隊和特效團隊的力量,主創此前也曾寄希望于國外頂尖的制作公司,但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,最終還是選擇交給國內團隊用心打磨。
《唐探1900》追溯歷史,讓“唐人街”從神秘莫測的探案地點變成傳奇本身,使整個系列更加落地。此外,《唐探》系列的IP運營模式和工業化制作方式更值得關注。其一是版圖布局,《唐探》系列常青的核心在于“人”,2020年播出的《唐人街探案》網劇由柯汶利、戴墨、姚文逸、來牧寬執導,“傳幫帶”的形式此后一直在“陳思誠系”的作品中延續。新導演的加入為《唐探》系列帶來的更多可能性,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影片被時代淘汰的結局。其二是市場敏銳度,陳思誠曾被稱為“電影界最精明的產品經理”,《唐探1900》的宣發策略無疑是對這一稱號的再度印證。影片在上映前圍繞演員陣容和定妝造型進行宣傳,上映后才開始在史實原型和家國情懷方面發力,“藏大露小”的營銷方式給檔期內的首批觀眾帶來驚喜,并在此后不斷發酵,讓影片在“春節檔”以高票房穩居第二。其三是工業化制作,《唐探1900》在2024年7月開機,10月殺青,12月宣布定檔,高效、迅速的制作流程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堅實基礎,這也是“唐探宇宙”為中國電影工業化做出的貢獻。
可以說,春節檔六部影片從過去、當下、未來以及戲里、戲外的不同維度構筑起全新的“國風”形態,為現實主義之外的影片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,在當下硬核主旋律影片市場反饋不佳的情況下,或許這才是未來商業影片創作的新主流之路。
截至目前,2025年的電影票房已經超過150億元,由《哪吒2》領銜的史上最強“春節檔”證明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,說明觀眾的注意力并非被短視頻、短劇等其他娛樂方式徹底吸引,只要有能夠產生共鳴和討論的好作品,就能讓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。當然,“春節檔”的熱鬧過后,如何確保高質量影片的持續供給,如何通過頭部商業片帶動各類型、題材、體量的影片多元發展,均衡各檔期,才是未來產業需要關注的,也期待從業者們能夠乘勢而上,助力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