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期“上海健康播報”30日舉行,多位專家共同聚焦暑期孩子的健康。“上海健康播報”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、市中醫藥管理局、市疾控局、市愛衛辦主辦。
第六期“上海健康播報”30日舉行。(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供圖)
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危機干預專委會委員、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金金建議家長用“生物鐘慣性”替代“強行叫早”。她說,孩子的大腦對光線變化高度敏感,家長在早上拉開窗簾留條縫,讓陽光溫柔地喚醒孩子,比傳統鬧鐘更有效。“即使孩子前一天睡得較晚,家長也應在第二天固定時間,如上午9點前,讓孩子接觸陽光。堅持三天,孩子的生物鐘會逐漸恢復健康節奏。”金金給家長支了個招。
“孩子假期熬夜,常因白天沒玩夠或壓力未釋放。”她建議家長與其直接說“不準玩手機”,不如和孩子一起“先做點別的”,如下午安排1小時運動,用打球、跳舞等來消耗體力;晚飯后組織家庭桌游或電影時間,滿足娛樂需求。“當孩子覺得‘白天更有意思’,晚上自然不會硬撐。”這位專家表示。
每到假期,許多家長就陷入兩難:孩子與網絡世界形影不離,吃飯叫不動、出門不愿意。若強行奪取手機,易引發孩子抵觸情緒;若放任自流,又擔憂其沉迷加深。怎么辦?金金表示,家長可以嘗試用“替代滿足”填補空虛感,化游戲熱情為創造動力。
金金說,孩子沉迷游戲,往往因為現實生活中缺乏樂趣或成就感。簡單粗暴的禁止,不如巧妙地用現實快樂,替代虛擬滿足。孩子若熱衷于游戲中的團隊協作,家長可邀請其同學來家中共玩桌游,或組隊參與體育活動;若孩子喜歡游戲闖關的刺激感,家長可帶其體驗攀巖、密室逃脫等富有挑戰性的線下活動。她希望家長建立獎勵機制,比如:當白天達成一個小目標,如運動1小時或學做一道菜,晚上可額外獲得30分鐘的游戲時間。
她建議家長不妨“以毒攻毒”,引導孩子從單純的玩家轉變為內容創作者。比如:鼓勵孩子寫游戲攻略、拍游戲解說視頻或學習基礎的游戲編程,還可組織朋友來場“電競比賽”,將無節制的游戲時間轉化為有計劃的娛樂活動。當游戲成為學習新技能或社交互動的途徑時,孩子能更理性看待游戲,避免無節制的沉迷。
“戒除網癮并非一蹴而就。家長與孩子攜手制定小目標,通過漸進式戒網,如每周遞減10%的游戲時長,逐步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。”金金說,家長要以耐心引導自律,用陪伴守護成長,讓孩子走出游戲沉迷。
暑假期間,家長如何與孩子加強溝通理解?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博士黃翔直言:“對于低齡兒童,要用具體指令替代抽象要求;對于青春期孩子,尊重獨立性,用‘提問’引導思考,運用蘇格拉底的‘精神助產術’,通過引導自主思考,既滿足孩子的表達欲,又可以培養他的責任感。”他強調,家長在暑假要給孩子的大腦留白的時間,并解釋,大腦的創造力在集中模式和發散模式之間出現,每天保留30分鐘“自由時間”,允許孩子自主安排(如發呆、涂鴉),減少過度干預帶來的對抗。
對于青春期的孩子,黃翔直言,這個時期孩子的大腦,因為快速發育的杏仁核和體內的雄激素相結合,變成超級杏仁核,所以會有很強的權利意識、領土意識以及邊界感。因此,家長要在明確核心底線原則的基礎上劃出邊界感。“家長要聚焦底線問題(如安全、尊重、誠信),而非細節控制;構建出健康的邊界感,對物理邊界儀式化、建立‘情緒暫停角’,約定當親子沖突升級時,各自到指定區域冷靜10分鐘。”這位專家指出。
暑期戶外活動多,孩子如何做好防曬,預防曬傷?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小兒整形外科學組委員董晨彬建議,出行盡量不在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間。如果太陽很大,孩子戶外活動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。他強調,孩子出門就要擦防曬霜,即使陰天,因為至少80%的紫外線能穿過云層,而且能通過周圍物體(如水面、沙土、地面、墻面等)反射。
他告訴記者,可以借“影子”助判斷,即利用影子長度來判斷太陽強度,影子越短,陽光越強;當孩子的影子長度小于身高時,必須尋求遮蔽的場所以免曬傷。如果孩子被曬傷,馬上帶孩子躲到樹蔭或其他遮涼、通風處,局部冷敷(忌直接冰敷)、外涂減緩疼痛的藥物,如果有水皰形成、發熱、寒顫等癥狀,建議盡早就醫。
關鍵詞:
凡注有"環球傳媒網"或電頭為"環球傳媒網"的稿件,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環球傳媒網",并保留"環球傳媒網"的電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