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近1800年歷史的楚雄彝繡,被稱為“穿在身上的歷史”,2014年楚雄彝族服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其代表性活動——永仁直苴彝族賽裝節已延續1350余年,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“鄉村T臺”。近年來,楚雄州通過“繡品變商品、繡片變名片、秀場變市場”的創新實踐,推動這一千年技藝煥發新生。
2024年1月5日,在楚雄大劇院舉行的首屆楚雄時裝周盛典。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
“從‘鄉村T臺’到‘國際舞臺’,彝繡實現了華麗轉身。”中共楚雄州委副書記、州人民政府州長張文旺介紹,楚雄州以永仁直苴彝族賽裝節為根基,打造“楚雄時裝周”品牌,推動彝繡走出國門。楚雄彝繡先后登上紐約、米蘭、巴黎等國際時裝周,2024年第二屆楚雄時裝周還實現楚雄、昆明、北京、巴黎四地聯動,獲160多個國家媒體關注,全網點擊量達19.2億次。
楚雄彝繡的成功破圈得益于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。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楊雪吟表示,楚雄彝繡中的紅、黃、黑三色體現了彝族“天地人”和諧共生的宇宙觀,馬纓花、火紋等傳統圖騰承載著千年的文化記憶。楚雄時裝周巧妙地將這些文化元素進行現代化演繹——通過專業設計師的重新解構,傳統紋樣被提煉成國際化的設計語言;通過與現代材質和剪裁的結合,古老技藝煥發出時尚魅力;通過生活場景的拓展應用,讓彝繡從節慶禮服走進日常生活,真正實現了“看得見、摸得著、用得上”的活態傳承。
全鏈條產業生態為楚雄彝繡破圈提供有力支撐。中共楚雄州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李汶娟介紹,楚雄州通過創新推出全國首個彝繡團體標準、首個彝繡產業發展指數等多項舉措,構建起“區域有園區、縣縣有企業、鄉鄉有車間、村村有繡坊”的產業網絡。數據顯示,2022年至2024年,楚雄州全州彝繡經營主體從538戶激增至2233戶,產值從8億元躍升至11.3億元,2025年一季度實現產值2.5億元,同比增長10%,6萬名繡娘人均年收入達2-4萬元。
記者還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,作為第9屆中國—南亞博覽會主體配套活動,“絲路云裳·南博時裝周”將于6月19日至24日舉行,屆時,楚雄彝繡將與中國多個省份及來自南亞、東南亞國家的非遺服裝服飾同臺展演。
關鍵詞:
凡注有"環球傳媒網"或電頭為"環球傳媒網"的稿件,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環球傳媒網",并保留"環球傳媒網"的電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