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的峰峰礦區,麥浪翻金,收割機穿梭其間,農戶們彎腰拾穗,豐收的喜悅在田間流淌。在此關鍵時節,峰峰礦區氣象局以“靶向服務”為筆,在麥收畫卷上勾勒出氣象護航的生動圖景,確保夏糧顆粒歸倉。
麥收之際,天氣對收割、晾曬的影響尤為關鍵。峰峰礦區氣象局提前啟動專項服務,加密氣象監測頻次,每日對氣溫、降水、風力等要素進行精細化分析。通過“氣象短信+農村大喇叭+微信群”三級網絡,第一時間向農戶推送預報預警。“前天收到大風預警,趕緊把曬場的麥子堆好,沒讓風刮跑一粒!”臨水鎮農戶劉桂蘭的話,道出氣象信息的及時性。面對雷雨、高溫等復雜天氣,氣象局還制作《麥收氣象專報》,標注“搶收窗口期”“晾曬適宜時段”,為農戶調度農機、安排勞作提供“時間表”。
為讓服務更貼田間,氣象局組建“麥收氣象專班”,深入鄉鎮麥田。技術員半蹲在壟間,手指輕捻麥穗查看成熟度,與農機手交流:“明后兩天晴好,抓緊收割;最好上午10點后至下午4點間進行收割,此時麥粒含水量最低,能有效減少晾曬損耗。”這些“田間指導”,通過基層信息員和農技人員傳遞,化作農戶手中的“作業指南”。在峰峰鎮,合作社根據氣象預報,錯峰安排收割機,不僅減少農機閑置,還讓全鎮麥收進度提速3天。“跟著氣象干,活兒順、糧穩!”合作社負責人王建軍笑著說。
信息傳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氣象服務的關鍵。氣象局聯動120余名村級氣象信息員,化身“流動播報員”,走村串戶宣傳天氣信息。在和村鎮,信息員趙志遠騎電動車奔波于麥田與曬場之間,“拿著喇叭喊,盯著天氣預報,就怕農戶錯過關鍵信息。”麥收期間,全區累計發布預報15期,覆蓋農戶超1.8萬戶,確保“天氣變化早知曉,搶收搶曬不盲干”。
如今,峰峰礦區的麥田里,收割機轟鳴、運糧車穿梭,金黃的麥粒在曬場鋪開,宛如大地的“金色勛章”。氣象服務與麥收進度同頻共振,讓“龍口奪糧”更有章法。據統計,今年麥收期間,峰峰礦區小麥損耗率同比下降1.5%,收割效率提升8%,夏糧豐收態勢穩固。
“從麥收到全年農業生產,氣象服務是農戶的‘好幫手’。”氣象局表示,未來將持續深化“氣象+農業”融合,以更貼心的預報、更扎實的服務,護航每一季豐收,為鄉村振興注入氣象力量。(記者張雋 通訊員郝蓬)
凡注有"環球傳媒網"或電頭為"環球傳媒網"的稿件,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環球傳媒網",并保留"環球傳媒網"的電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