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之際,觀眾走進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(以下簡稱“上影節”)展映影院,打開電影的“時空膠囊”,于銀幕的褶皺間與歷史“重逢”:1922年,電影人在上海拍攝了《勞工之愛情》,成為中國敘事電影的開山之作;幾年后,改編自元雜劇的《西廂記》作為中國最早西進的影片之一,在巴黎與倫敦公映……
“早期萌發階段,中國電影在技術、內容、市場等方面可以說是全面發展。”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春2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,彼時的電影工作者一方面模仿好萊塢敘述模式,努力開拓海外市場;另一方面也從民族文化心理出發,嘗試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資源,摸索出符合中國觀眾欣賞趣味的劇情片,取得了重要成績。
改革開放后,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崛起,中國的電影體制改革也逐步展開。在劉春看來,國營影企集團化改革擴大市場、民營影企成立激發市場活力、加入WTO豐富電影市場、舉辦電影節展增強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因素,都促使中國電影不斷做大做強。
2025年,在全球電影產業艱難復蘇的背景下,中國電影創造了“史上最強”春節檔。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接連取得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榜冠軍、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冠軍、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等榮譽。
“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的海外票房預計將超過1億美元。”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參加上影節時直言,中國電影出海已是大勢所趨。隨著中國產品和中國服務在全世界逐漸打開市場,國外觀眾產生了解中國產品背后的文化的需求,這將給中國電影行業帶來機遇。
當前,中國電影正從“電影大國”向“電影強國”邁進。劉春認為,整個行業還需加強電影的文化內涵和價值,重視技術革新、藝術創新,加強全產業鏈各環節人才培養,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競爭力和海外發行量,繼續加強跨文化電影交流和影視合作。
中國電影發展至今日,如何再次喚起觀眾的熱愛?業內人士亦有所思考:中國電影需要重新出發,探索創作端、制作端、技術端、宣發端的整體創新,用更大的勇氣和變革能力進行自我更新,未來一定還會有新的“爆發”。
關鍵詞:
凡注有"環球傳媒網"或電頭為"環球傳媒網"的稿件,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環球傳媒網",并保留"環球傳媒網"的電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