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日前,在鮑溝鎮趙莊村黑木耳種植庭院里,一壟壟木耳菌棒整齊排列,菌棒上的木耳色澤黝黑、肉質肥厚,長勢喜人。村民們正嫻熟地穿梭在菌壟間,忙著采摘、搬運和晾曬。
隨著城市和鄉鎮的發展,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力,選擇到城市鎮駐地去打工、生活,村內剩余的多為年齡較大,空戶空宅也在逐年增加,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。鮑溝鎮趙莊村以閑置院落為中心,并利用周邊非生產占地、四邊地、空閑路、坡臺地等邊角地種植,秉承著“不與糧爭地”的原則,借助滕州市潤禾食用菌合作社技術優勢,探索實施露地黑木耳種植,作為庭院經濟的試點,目前進行試點的54個院落可為村集體帶來6萬余元的收入。
庭院種植黑木耳投資壓力小,收益回報高。村民在房前屋后、庭院菜園等零散空地就能發展木耳種植,澆水、遮陰、采摘更加及時便利,管護效率更高,木耳產量更大,致富帶動力更強。庭院種植黑木耳不僅讓普通村民受益,更讓留守老人、婦女等弱勢勞動力實現增收。趙莊村種植戶趙大爺告訴記者,他是村里發展庭院經濟的一名受益者。自從村里號召大家利用自家空地栽黑木耳發展庭院經濟,他也在院子里種了200袋。今年,有了趙莊村成功的種植經驗,吸引該鎮呂坡村、馬莊村、成屯村、前鞋村等10余個村紛紛前來學習黑木耳種植技術,探索發展“庭院經濟”。目前已有240余個空閑院落推廣種植露天黑木耳,真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,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。
說起農村庭院,人們眼前總會浮現出大煤堆、燒火做飯、蚊蠅滿天飛等景象,如今的農村庭院早已展現出更豐富的形象和內涵。在鮑溝鎮,一個個干凈整潔、美麗精致的農家庭院,一畦畦瓜果蔬菜,高低錯落,將庭院裝扮得猶如花園一般。靈活多樣的庭院經濟充分利用土地資源,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,也讓農家小院變得整齊美觀,改善了鄉村生態環境。
發展庭院經濟不僅僅是物質上增收,更是在群眾心里根植自力更生、勤勞致富的理念,鮑溝鎮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,用庭院經濟激活群眾致富“新引擎”,讓“小庭院”大有可為、大有作為,為鄉村振興助力添彩。下一步,鮑溝鎮將緊扣鄉村振興發展政策,按照因地制宜、因村規劃、因戶施策發展模式,持續探索以小菜園、小果園發展為主的農村庭院經濟,真正讓庭院經濟成為鄉村環境美化與村民居家增收雙贏。(徐艷 王凱)
凡注有"環球傳媒網"或電頭為"環球傳媒網"的稿件,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環球傳媒網",并保留"環球傳媒網"的電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