尹正分析,中國產業應用場景的豐富程度全球領先,供應鏈體系也最為完備。更重要的是,中國市場及企業對新技術展現出極強的接納度,這些要素都為先進技術的快速落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。
“比如,其他國家的企業在引入新技術時往往詢問‘過往是否有成功案例’,而中國企業更關注‘我是不是首個使用者’,這種力求爭先的創新文化,正推動中國的新技術落地速度領先全球。”他說。
此外,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也夯實了雄厚的產業鏈基礎,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協作不僅持續優化生產成本,更推動產業整體能力的升級。“中國市場顯著的規模化優勢,為許多全球性的創新在此率先落地生根創造了必要條件。”尹正說。
為滿足和促進中國市場需求,施耐德電氣也持續強化其“中國中心”戰略,堅持以創新為引擎、人才為基礎,形成本地化的研產銷一體化敏捷機制,快速響應變化。據了解,進入中國市場38年來,施耐德電氣已建成23家工廠和五大研發中心,并成立AI創新實驗室,聚焦軟硬件一體化、AI賦能工業自動化等前沿領域不斷產出創新成果,不僅賦能中國產業,同時也把“中國智慧”輸出到全球市場。
尤其是在新質生產力和“雙碳”目標的驅動下,各行業對增效降碳的需求激增,同時AI、物聯網等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出大量新場景。為此,施耐德電氣重點布局工業自動化、智慧樓宇建筑、綠色數據中心等領域,致力于幫助中國合作伙伴實現智能化與低碳化的雙重轉型。
他舉例稱,通過應用AI等先進數字化技術,其上海普陀工廠大幅提升生產效率,獲評“端到端燈塔工廠”;無錫工廠節約水資源15%,已升級為“可持續燈塔工廠”。這些先進實踐為傳統產業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模板。
在人才培養方面,中國的角色也在發生轉變。他說,“隨著中國產業的快速發展,中國的人才優勢正在發揮更強大的作用。以前我們可能把中國技術人員送到國外培養,現在,施耐德電氣的印度、東南亞、歐洲和美國團隊正將更多年輕工程師送到中國工廠來培訓”。
尹正認為,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,中國正經歷著從“世界制造中心”向“全球創新高地”的深刻轉變。未來,中國不僅將成為全球創新的重要源頭,更將成為推動全球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。他透露,施耐德電氣將持續加大在華研發投入,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,助力中國企業加速“出海”,共同實現新質生產力在全球范圍內的開花結果。
關鍵詞:
凡注有"環球傳媒網"或電頭為"環球傳媒網"的稿件,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環球傳媒網",并保留"環球傳媒網"的電頭。